新闻动态
俄乌战争,人民遭殃
6月6日凌晨,乌克兰的夜空被俄军的无人机和导弹撕破,多地出现爆炸和火灾,防空警报更是响彻天际。
基辅的火电厂爆炸起火,哈尔科夫的弹药库被炸,敖德萨港口被从地图上“抹掉”,尼古拉耶夫的军工厂,在“匕首”高超音速导弹的尖啸中炸出耀眼火光。
甚至连苏梅州的米格-29维修厂也未能幸免,那些曾让俄军头痛的无人机工厂和训练基地,此刻都变成了冒着青烟的瓦砾堆。
有人盯着视频里的“蘑菇云”惊呼“核打击”,但普京也深知一旦使用核武器,必将遭受各国的口诛笔伐。
所以比起用核武器污染土地,俄军的目的一直都很明确,那就是要让乌克兰彻底失去“还手之力”:
无论是摧毁后勤网络,还是攻击弹药库,军工厂,都是为了打击乌军的后勤补给能力,让其战争潜力归零,以便前线的作战得以顺利。
而当基辅的指挥中枢,不得不躲进民用建筑“打游击”时,俄军便用摧毁能源和交通的方式,让整个城市陷入“休克”。
然而,泽连斯基的“如意算盘”此刻显得格外残酷。
他明知袭击俄战略轰炸机可能触发“潘多拉魔盒”,却偏要把西方拖下水。
而北约的反应也正如他所愿:北约秘书长马克·吕特表示,大多数成员国支持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出的要求,即将本国国防开支提升至占GDP的5%,并已准备好进一步增加安全支出,这个数字几乎是此前的两倍。
欧洲各国突然发现,美国对乌军援减少,还拿到了好处脱身了,但欧洲却似乎在和乌克兰不断深度捆绑在同一架战车上。
不管有没有直接参与袭击,俄罗斯的“复仇清单”上必然不会缺少欧洲的名字。
但欧洲的“军备竞赛”在俄军面前显得有些苍白。
当西欧把仅剩的坦克和导弹送给乌克兰时,他们早已掏空了自己的武库;
欧洲空军还在炫耀老式战机时,俄军的战略轰炸机正携带着核导弹在边境巡航;
欧洲海军在黑海门口徘徊时,俄罗斯的核潜艇早已在深海布下天罗地网。
这种实力悬殊下,欧洲的“备战”更像是绝望的挣扎——要么求美国挡在前面,要么拉着美国一起跳进战火。
另一方面,俄罗斯对这场袭击的定性耐人寻味:
从一开始的“特别军事行动”,到近期改口的“反恐战争”,一字之差意味着战争逻辑的根本转变。
当乌克兰基辅政权被贴上“恐怖主义”的标签后,欧洲也可能被视作“共犯”,和平的窗口或在进入关闭的倒计时。
而导弹打击所产生的蘑菇云,恰似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,每一颗棋子的移动都可能引发连锁爆炸,而最终承受灾难的,永远是那些被战火席卷的土地和人民。